在以工厂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1.0时代,英国理查德•阿克赖特创办了现代棉纱厂;在以电气化与自动化为特征的工业2.0时代,德国卡尔•本茨制成的奔驰汽车一跃成为世界名牌;当今所处的电子信息化工业3.0时代,美国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的微软、中国马云的阿里巴巴、马化腾的腾讯、李彦宏的百度搜索引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目前世界正处在工业3.0向4.0转型过渡关键时期,作为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高等院校,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时代,如何未雨绸缪顺势而为,及时调整教学科研工作的方向,重心,为国家、社会培养创业创新人才? 6月5日下午,上海大学教授于晓宇博士应邀来我院做题为《创业研究前沿》的专题讲座。讲座在镜湖校区1-526越洋多功能教室举行,由国际商学院副院长任建华教授主持。
于晓宇教授的讲座由“什么是创业”和“什么不是创业”破题,提出了创业说到底是一种“机会把握”的重要命题;然后,于晓宇教授着重分析了创业三要素,即机会、资源与团队,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于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就若干个“有意思的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有意思的话题”包括:最佳创业团队的构成特点、创业是一个机会识别和开发的过程、创业资源的获取途径与方法;创业战略的特点与作用、创业行为的认识与判断、创业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创业绩效的观察视角与关键指标、中国创业史的回顾与中国创业基因的探究等。
担任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职务的于教授研究视角与众不同,在正面研究“创业成功”的同时,对“创业失败”现象的研究也给与了高度的关注。尤其对“如何从失败中学习”给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于教授的讲座充分体现了“顶天立地”的理念。“顶天”是指讲座密切关注国际创业研究顶级学者的学术前沿,“立地”是指讲座紧贴古今中外创业实际,尤其是对中国乃至浙江、绍兴的某些成功或失败的创业案例作了丝丝入扣的分析。于教授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软科学、教委晨光计划等近十项科研项目;并在《管理科学学报》、《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SRBS、IJTM等SSCI检索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他的研究视角不仅关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创业历程,而且注意从街边小摊的创业行为中挖掘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在他的讲座中,不仅像支付宝、QQ、海底捞、微信等创业事例被频频点到,而且唐僧的“取经团队”也得到了风趣的点评。
在结束了主讲题目《创业研究前沿》之后,于晓宇教授基于自己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和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审查SSCI检索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Small Business Economics》、《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南开管理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稿件的实例与各位参会老师分享、探讨了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与关键成功要素。
作为讲座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教授与商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就创业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互动与交流。于晓宇教授对我院教师从高质量创业案例研究入手展开创业研究的构想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有着良好的条件与前景,并对与我院相关教师展开后续合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主讲人微档案:于晓宇教授是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最年轻的破格晋升教授。年仅33岁的于晓宇教授近年来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曾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在主持完成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于晓宇教授不仅是国内外多家权威或知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而且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通讯评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