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习“四史”践使命,传播青春正能量,争做校园好网民。国际商学院举办了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创作大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鲜出炉的获奖名单吧!
1一等奖
摄影 工商管理2001班 徐冉
2二等奖
朗诵 国际商务1703班 陈思佳
漫画 物流管理1702班 顾悦雯
3三等奖
朗诵 电子商务1801班 李优尔优
漫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002班 王斌权
漫画 工商管理1903班 朱咏滢
摄影 工商管理1902班 陶思佳
八佰
《八佰》我想讲述的是我与四行仓库的故事。
给文章取名时,我犹豫过,叫《我与四行仓库》切合文意,更合适些,而命名《八佰》多少有那么一点唐突,甚至还带了些蹭热度的意思。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叫《八佰》,原因,后面我再细说。
我家就在四行仓库对面,这是在电影《八佰》播出后,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我甚至已经不记得我在脑海中幻想过多少次这么一个画面:我和我的朋友们闲谈,话题忽然转到这部大热的电影《八佰》,然后我用风轻云淡地口吻说出,我经常去那里,我家就住在那里。引得周围一圈人一阵惊羡,我承认这样的想法很天真,但这让我感到面上争光。这时候,四行仓库就好像成了我的子女,而我则荣升为一位家长,那庄严珍重的神色颇有番“吾家有女初长成”的仪式感。
我和四行仓库,关系很微妙,若即若离。但我想,我是陪着现在的四行仓库一点点地成长的。
我在上海住了十多年,在生命最初的那段时间,我就住在四行仓库的边上,是亲密的邻里关系,也是熟悉的陌生人,那时候的我和父母挤在同一个平面下,厨房、客厅、卧室,全部混杂在一起,分不清你我。四行仓库亦是如此,坐落在几幢楼层靠角落的位置,平平无奇,仅有正门上的牌匾上那几个镀金漆的大字能令旁人知晓它的身份。
小学五年级学校实践活动,我和两个朋友参观过一次四行仓库,仅此一次。印象残留到现在,基本已经化为乌有,只留下了几张照片,可供回忆。稍稍想起一些,便是四行仓库里头亮堂堂的,与它那灰头土脸的外表反差较大,还有,就是玻璃罩下的模型,记录了四行仓库及其周围景物的前世今生。
上了初中,接触了历史,这是我第一次对四行仓库产生了情感,四行仓库在那时起,已经变相地成为了一个孩子向同学炫耀的基本。她可以指着历史书上那张黑白照,用故弄玄虚的话说,“看,我家就在这里。”亦或是叹出口气,用假意的懊恼来满足内心无与伦比的雀跃,“我家怎么老是出现在历史书上。”
后来,我搬家了,仍旧在那一带,离四行仓库很近,我和我的家人也如愿地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再挤在一间小房间里,而是拥有了每个人私人的空间,房子变大了,变得更加立体了。可四行仓库还是那样,黯淡无光,被隐藏在那个角落,默默无闻。
再后来,我离开了上海,去更远的地方求学,我和四行仓库的关系便渐渐消散了,但那本薄薄的历史课本,仍旧是牵着两头的线,引我牵肠挂肚。
高二那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去参赛,《我与四行仓库》。那时的四行仓库已经自立门户,边上的楼房被挪走了一幢,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砖红色的石瓦上布满坑坑洼洼的弹印,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我的这位老朋友,四行仓库曾经真正地经历过枪林弹雨,不是书本上黑白的照片,也不是藏在文本里的残酷词句,那应当是真正的腥风血雨。
在我的跟前,四行仓库成了一个年迈的老战士,那堵残缺却又屹立不倒的墙是他伤痕累累的背脊,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昔日侵略者的罪行。广场上冉冉升起的红旗诉说着近代的血与泪,而那广场边上的绿草地是现代和平的佳音。
电影《八佰》上映,我想,四行仓库终于能如愿以偿了。
那堵满目疮痍的墙下开始摆满鲜花、美酒,有少年合唱团在这里唱着歌颂祖国的乐章,漆黑的沉重的大门外渐渐排起了长队,四行仓库成为了一处景点,所有的游客都想要一睹我这位好伙计的风采。
我挺高兴的,也越发地自豪,更多的,却是说不尽的感慨,鲜花美酒,我不知道还会存在多久。几个月前,台阶上放着满满一排精心包扎的花束,瓶装的红酒,现在只剩下零散的花枝,等候参观的队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短,再后来,四行仓库,我的这位朋友,会不会又落得无人问津的下场……
然而,四行仓库一直都保持着那副不卑不亢的姿态。昔日,蜷缩在那个狭小的角落,他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现下,他成了闸北最亮丽的风景,他依旧保持着谦卑。或许,他从不缺少游客,他的存在,即是象征。这才是历史,名不经传,然而一直存在。四行仓库的屹立,不仅仅记录着当年的“八百壮士”,更是那千千万万个保家卫国的壮士,我们可以不了解,但是唯独不能忘却。
奖项设置
获奖选手将获得荣誉证书和奖品。
一等奖:1名 奖品:小米手环
二等奖:2名 奖品:天猫精灵
三等奖:5名 奖品:小米电动牙刷